至實至虛修正.jpg      

 

想像腹腔之中有一金鼎,鼎裡有水,鼎下有火在燃燒,鼎內的水不斷的在沸騰,沸騰的真氣往上走,把人體的皮、脈、筋、骨、肉都沖刷開了,進而滋養著全身。

加大鼎下火燃燒動力,就是「實」。鼎內水的沸騰氣化,是「虛」。

《空間醫學》強調公轉暢通的關鍵:上焦及外焦尾閭的空、虛,腹腔的實,尤其是會陰,生命之火才能轉起來。

 

 

有人將腹部視為人體核心部位。

有學者提出:「腹部是人的第二大腦」的論點。

瑜珈能量系統的七個脈輪中,海底輪、生殖綸及臍輪都在腹腔內。因此,瑜珈生理學認為: 「在肚臍下方向內對應的地方有Agni生命之火,具有消化與焚燒毒素的功效,是神聖的中心、能量的中心。」同時還進一步指出:「如果我們的腹部是虛落的,象徵生命之火也是虛落的,這個情形可能導致營養吸收狀況欠佳及廢棄物排泄不順,逐漸產生慢性疲勞、便秘等不良症狀,血液也將遭到汙染,將使得意識不清,導致不能清晰的思考與悲觀的心情。」

 

傳統醫學也有 「下實,則神明;下虛,則上實」的醫學論點。所謂下實,是指下丹田、兩腎的能量充足,體質增強,神則明。下虛,即所謂的腎虛,如果腎氣虛,也就是細胞輻射的能量不足,對前側的壓力減弱,刺激力小,腸部的細胞運動就會隨之減弱,使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影響。因此,腎虛的人,易有消化不良的疾病,這也驗證了中醫的論點:五更瀉是腎虛引起的。

 

腹部之所以被視為人體核心部位,與人體的先、後天都在腹腔內有關。

傳統醫學稱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腎則為「先天之本」。先天與後天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?

 

脾之健運、化生精微,須借助于腎陽的推動,故有「脾陽根于腎陽」之說。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穀精微的培育和補養,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。因此,脾與腎在生理上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,它們是相互滋助,相互促進。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,如腎陽不足,導致脾陽虛虧,則可見腹部冷痛,下痢清谷,或五更泄瀉,水腫等症;若脾陽久虛,進而可損及腎陽,而成脾腎陽虛之病証。因此,脾與腎之間的關係,用「金鼎氣騰」的形象性比喻是再恰當不過了。

 

想像腹腔之中有一金鼎,鼎裡有水,鼎下有火在燃燒,鼎內的水不斷的在沸騰,沸騰的真氣往上走,把人體的皮、脈、筋、骨、肉都沖刷開了,進而滋養著全身。就好比是,烹調時,把鍋子放置爐灶上,當火候調大時,鍋內的水沸騰的快,沸騰的同時,還不斷的有許多蒸汽往上騰然。

古養生家彭祖,傳說享有八百多年的天壽,在其養生術中,飯後也有此一導引之術: 「腹中釜,釜中腐,化腐、化穀,化腐、化穀。」與「金鼎氣騰」有著異曲同之妙,也是補脾氣、升清陽的方法。把脾胃形象性的比喻為鼎,鼎內騰然的水是指水穀精微,金鼎下燃燒的火則是腎陽的形象性比喻。由此可知,口耳相傳的俗語:「飯後著走能活九十九」是正確無誤的。飯後退著百步走,可以加強激發脾胃,運動輻度小、或使基本不運動的部位細胞運動起來,使脾胃能充分發揮很好的功能,因此能加強腎陽的推動力,即金鼎下的火候,加大鼎下的火力,加強催動和蒸發脾胃部位。所屬的蒸發,就是下部細胞運動輻射的能量向上的刺激力,對胃部的一種推托作用,胃只有在下部能量的推托下,才能對食物進行正常的消化運動。

 

古代養生術中,特別強調提肛、緊縮谷道,無非就是要加強金鼎下面的火力,也是瑜珈所稱的海底輪,如果火候充沛,能量催動、蒸發的快,可以加速能量系統的流通,助益氣血循環的通暢度。 

 

另一方面,《空》發現:不僅人體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是往上升外,人體能量運動的規律也是由下來上升。上升達肺部時,再通過兩肩胛,背部,最後補充兩腎。如果不通過這樣的運動途徑,金無法生水,只有腎區的能量充足了,身體才會健康。因為,一方面,腎區的能量充足了,向上的輻射力才會大,物質才能順利的往下運行,使消化功能正常。另一方面,能量和物質在運動中所產生的精液物質,也是往下走的,通過尾椎進入脊髓的中心,同時也進入經絡之中,而後從脊髓中心往上走,作用起「補腎還腦」。

 

腹腔固然是人體的核心部位,然而人體能量系統的永續循環,在於至實至空。空,是指人體的上部(上焦) 空間要虛、空,水穀精微才能順利越過兩肩胛,通達於外焦空間。下部(外焦) 尾閭空間要暢通,精液物質才能通過尾椎進入脊髓,起至「補腎還腦」。使下焦的能量運動,並固住會陰口,使能量不能外泄,是為實。

在《空間醫學》一書中提出: 「上頭開口,下頭打洞,嚴守關口,地下生風。」 是以至實至空的方法,生命之火才能永續轉動。

   

《空間醫學》強調公轉暢通的關鍵,在於上焦及外焦尾閭的空、虛,等於是增強了腹腔的實,尤其是會陰,生命之火才能轉起來。進而帶動起能量系統由下而上,從下焦通過中焦,上達上焦後,越肩胛外焦,再通過尾閭,由下而上的永續循環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n9224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