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2-9   

   當祛濕湯、祛濕菜成了最為炙手可熱的養生佳品時,何不順便反思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?就不會這樣輕易就讓體內水分流失。其實從中攔腰截去或斬頭去尾的解讀方式,「水濕」似乎成了影響健康的萬惡之源,百病元兇。眾人有所不知的是,在臨床過程中,郭老師發現一些很棘手的問題,如帕金森的問題,阿茲海默症(俗稱老人癡呆症),腦萎縮等,及頸椎空洞症,腰椎突出的問題。雖非不治之症,然而在治療效果上卻不佳。為什麼現今罹患此類的病多?也是體內水的分不均,循環不良所致,尤其是管道內的缺水。畢竟水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排水、祛濕前,先來了解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,自然就知道如何解決!

 

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?

   傳統醫學認為:內濕起因於脾腎陽虛,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引起體內水濕停滯之證。以最簡單的說法,「濕」就是滯留在體內的多餘水分。而體內多餘水分又是怎麼來的呢?一般人都這樣解讀:脾有「運化水濕」的功能,脾胃受損後,不能正常地「運化」而使「水濕內停」。脾胃受損,不外乎體質、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,環境潮濕、貪吃寒涼食物,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,水分排不出去而滯留在體內。首當其害是那脾,脾主運化,掌管著食物營養的轉化及運輸,而脾又喜燥惡濕,體內濕氣過重時,脾未能及時發揮該有的功效,因脾臟運作阻滯,體內的多餘水分就不能及時全部排清,臟腑運作因水患而受阻。故而,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濕氣大,體重也會比其他人更重。可事實上,我覺得不能這樣的看問題,應從發生體內多餘水分的前因後果來看,從中攔腰截去或斬頭去尾的解讀方式,「水濕」似乎成了影響健康的萬惡之源,百病元兇,無怪乎祛濕湯、祛濕菜成了最為炙手可熱的養生佳品。然而,倘若一味的祛濕、排水,長時間下來,將導致身體素質降低,抵抗力不足,元氣衰微,疾病很難痊癒。可別忘了,氣是由水穀精微在人体內在空間轉化而成的。話說「脾臟運作阻滯,體內的多餘水分就不能及時全部排清」,但應考慮所謂多餘的水分,其中也包括水穀精微。再者,阻滯脾臟運作的最大幕後關鍵另有其因。

 

   人體內部70%都是水,水是構成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水在人體內部有著多種存在形式:(1)津液,如腸液、胃液、唾液、汗液、小便等均為水。(2)血液,是水的另一種存在形式。(3)氣,則是水的氣化形式。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呢?傳統醫學認為多由腎虛衰,不能溫養脾陽,導致脾陽亦虛;亦有脾陽久虛,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以充養腎,遂致腎陽亦虛者。二者往往又互為因果。《空間醫學》是怎看待體內的濕氣的問題?脾之健運、化生精微,須借助于腎陽的推動,故有「脾陽根于腎陽」之說。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穀精微的培育和補養,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。因此,脾與腎在生理上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,它們是相互滋助,相互促進。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,互為因果,如腎陽不足,導致脾陽虛虧,則可見腹部冷痛,下痢清谷,或五更泄瀉,水腫等症;若脾陽久虛,進而可損及腎陽,而成脾腎陽虛之病証。因此,脾與腎之間的關係,用「金鼎氣騰」的形象性比喻是再恰當不過了。想像腹腔之中有一金鼎,鼎裡有水,鼎下有火在燃燒,鼎內的水不斷的在沸騰,沸騰的真氣往上走,把人體的皮、脈、筋、骨、肉都沖刷開了,進而滋養著全身。就好比是,烹調時,把鍋子放置爐灶上,當火候調大時,鍋內的水沸騰的快,沸騰的同時,還不斷的有許多蒸汽往上騰然。古養生家彭祖,傳說享有八百多年的天壽,在其養生術中,飯後也有此一導引之術: 「腹中釜,釜中腐,化腐、化穀,化腐、化穀。」與「金鼎氣騰」有著異曲同之妙,也是補脾氣、升清陽的方法。把脾胃形象性的比喻為鼎,鼎內騰然的水是指水穀精微,金鼎下燃燒的火則是腎陽的形象性比喻。因此能加強腎陽的推動力,即金鼎下的火候,加大鼎下的火力,加強催動和蒸發脾胃部位。古代養生術中,特別強調提肛、緊縮谷道,無非就是要加強金鼎下面的火力,也是瑜珈所稱的海底輪,如果火候充沛,能量催動、蒸發的快,可以加速能量系統的流通,助益氣血循環的通暢度。

 

濕氣怎麼來就怎麼去

   脾腎二者在生理上不僅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,也互為因果,相互補充、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。但在此同時,應思考將兩者聯繫起來,使之互相促進的關鍵是什麼,如此一來,就能避免體內水濕停滯,同時也是解決體內水濕停滯的關鍵。空間醫學與自然同住﹙1﹚養生,不是在體內製造「反潮」,曾舉例剛端上桌的飯菜,熱騰騰的還冒著白煙,此刻用保鮮膜包起來一下的時間,會發現保鮮膜裏面出現霧濛濛的水蒸氣。冒白煙,或者在保鮮膜裏面出霧濛濛的水蒸氣,其中一個關鍵,上頭是否有開放的「空間」。從煮飯菜生活的大小事使我明白了,水穀精微是否轉化為人體內在能量之氣,或者是停滯成水濕,關鍵仍是那三焦通往外焦的門戶---右肩胛。《空間醫學》發現觀察到:不僅人體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是往上升外,人體能量運動的規律也是由下來上升。上升達肺部時,再通過兩肩胛,背部,最後補充兩腎。唯有通過這樣的運動途徑,金才能生水,腎區的能量才得以獲得充足,身體才會健康。一方面,腎區的能量充足了,向上的輻射力才會大,物質才能順利的往下運行,使消化功能正常。另一方面,能量和物質在運動中所產生的精液物質,也是往下走的,通過尾椎進入脊髓的中心,同時也進入經絡之中,而後從脊髓中心往上走,作用起「補腎還腦」。故而明白了,三焦通往外焦的門戶打開了,水穀精微順利地轉運輸送到肺及全身後,表示脾及時發揮該有的功效,同時也提高了腎功能的推動力,排尿量自然增加。所以,解決滯留於體內多餘的水分,及增加尿排量的調節之門,在背部空間,即《空間醫學》說的外焦。

體內水濕停滯的問題,人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,才一味的祛濕、排水,更不會知道已損傷了人體元氣和功能。濕氣怎麼來,就該怎麼去,並非如此任意的祛濕與利尿,寧可慢慢從體內排出濕氣,也不要給對方留有後遺症。畢竟水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不可讓水輕易的從體內流失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n9224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