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2-15.jpg 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發現,所有的疾病,往往不是出現單一的症狀。

所有疾病,彼此間也都有共同的症狀。因病理現象均是出入大通道受阻所致。

 

 

 

病理現象,是指症狀而言。症狀是生理轉變為病理的現象,也就是所謂的疾病。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發現,所有的疾病,往往不是出現單一的症狀,所有疾病,彼此間也都有共同的症狀。因病理現象均是出入大通道受阻所致。

外焦是下、中、下三焦出入大通道,加上人體的動力是一相互推動、相互影響的整體,當三焦出入大通道受阻時,將引發症狀與症狀的相互重迭。因此,疾病,往往不是出現單一的症狀,所有的疾病彼此間,也都有共同的症狀。因此,治療疾病的方法,打開出入大通道,為所有疾病找到出口。

 

    例如:肝部的病變,首先影響了肺部的正常功能,換言之,肝病,往往出現肺部不適的病理症狀。而肺部的不適,則顯示出背部出現沉、緊或冷的病理症狀。

 

     在治療時,採取逆向推動能量的方式,即從背部著手,調整背部的能量,為所有疾病找到出口。如圖所示,也是病理轉為正常生理的過程。

 

肝病→→肺→→背的開口,是治療肝病的出口;

腎病→→肝→→肺的宣否,是治療腎病的出口;

脊背→→腎→→腹的治療,是治療脊椎病的出口;

頭部→→胸→→大椎,是治療頭部的出口。

 

圖2-15.jpg 

 

相反,則是正常生理變為病理現象。

罹患肝病的關鍵→→背部開口→→肺→→肝病;

罹患腎病的關鍵→→肺的宣否→→肝→→腎病;

罹患脊椎病關鍵→→腹的治療→→腎→→脊背;

頭部所有的病變→→大椎通道→→胸→→頭部。

 

正常生理現象,是一相互刺激、推動的動力體系迴圈路徑線。當動力體系未循正常生理途徑運行時,是為病理現象。能量侵入、積聚的區域,將造成該區域部位不適的症狀,是為疾病。

由此觀之,生理與病理相互轉化關係,在於能量出口上。《人體空間醫學》體悟五行之「相乘」,是其能量出口的路徑線。

例如:上焦能量越肩過背,上焦能量推動、刺激外焦區域能量的運行,是為正常生理現象。外焦區域在上焦越肩過背能量的刺激、推動下,引發了命門動力撞擊尾閭、刺激會陰動力的連鎖效應,進而推動下焦向上的生化功能活動力,下焦再刺激中焦能量的運行,中焦再撞擊膈膜,推動膈膜動力越膈撞擊膻中,膻中動力向上帶動上焦能量越肩過背下行之。

從動力體系迴圈路徑線發現了,上焦能量的出口,在於外焦;外焦能量出口,在於下焦;下焦能量出口,在於中焦;中焦能量出口,在於上焦。

能量循正常途徑運行,是為正常生理現象。超越常軌的路徑,是為病理現象。

例如,當上焦能量未能越肩過背時,是以引起上焦部位能量的積聚不通,於是引發上焦部位的不適。上焦能量未能越肩過背,因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背部不通所致。背部不通,將致生出不同層面及程度的病症。一般而言,能量積聚于上焦部位,將影響心、肺、頭部能量的運行,因而出現心、肺、頭部等不適的病症,也可能因心、肺、頭部能量運行受阻,進而引發其它部位的病症。例如,肝臟及腎臟等方面的疾病。

 

  1. 上焦

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無法順利越肩過背,除積聚于上焦部位,或者超越正常生理動力,另尋其它路徑的出口,如五行之「相乘」,是其能量出口的路徑線。

 

能量聚集于上焦部位,將引發下列不適症狀。

A、  能量聚集于上焦,造成上焦氣血循環不順暢,是以形成兩肩胛、頸椎、夾脊、背部,沉、緊及酸痛等。

 

圖2-16.jpg 

B、   能量聚集于心區,將影響心臟區域功能活動力,如心火旺盛,引發心煩、睡眠不安,或體現於口舌、血脈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症狀疾病。

 

圖2-17.jpg 

C、   能量聚集於膻中部位,將引發思維情緒的混亂,及影響了上、下能量的運行。

 

圖2-18.jpg 

D、  能量聚集於肺部,造成肺部瘀熱,易受到風邪之氣侵入,得傷風感冒等,及呼吸道方面的疾病。

 

圖2-19.jpg 

 

當能量長期積聚于上焦,將從原本的病症引發出其它的病症來。例如:

侵入肺部的能量,過多能量將造成肺(金)乘肝(木),肝受到肺部的壓制下,只好侵入我克空間區域,是為木乘土;也有可能積結於肝、膽部位。肝在肺過度的克制下,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,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。換言之,肺部位能量過多形成淤滯時,首先影響肝膽功能活動力。由此看來,肝膽部位能量的出口,在於兩肺。

侵入心區的能量,過多能量將造成心(火)乘肺(金),肺受到心藏過多能量的壓制下,只好侵入我克空間區域,是為金乘木,也有可能積結於肺部。肺在心過度的克制下,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,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。換言之,心臟部位能量過多形成淤滯時,首先影響兩肺功能活動力。也就是說,肺部位能量的出口,在於心臟。

 

綜上所述。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是引發肝膽部位疾病的病因,上焦能量出口受阻的原因,與背部開口有關。當侵入膻中部位,將引發膻中部位以下的病症,也就是說,膻中動力牽繫著膈膜以下生理功能活動力。膻中能量的聚結,不但影響公轉的暢通,還能影響頭部能量的回流,造成頭部的內壓增高。腦為髓之海,頭部新陳代謝的失調,將間接影響腎區能量的運行,從而造成腎部的疾病。因此又可以說,腎區是膻中之出口,在迴圈上,又是腎、腦迴圈關係。

 

傳統醫學有雲:上焦如“霧”,霧乃空間之濕氣。濕與空氣相交,而越膈從外焦下之,氣化生焉。也就是說,人體空間通道的出口,是指上焦能量順利通達于外焦而言。

 

  1. 中焦

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無法順利越肩過背,除積聚于上焦部位外,還將影響中焦能量的向上推動力。中焦在能量出口受阻的情況下,除積聚於中焦部位外,或是超越正常生理動力,另尋其它路徑的出口,如五行之「相乘」,是其能量出口的路徑線。

 

積聚於中焦部位,將引發下列不適症狀。

A、  能量積聚於中焦,造成中焦消化系統迴圈不順暢,是以形成消化不良,脹氣,及兩肋的不適等。

B、   能量聚於肝膽部位,將引發肝膽部位能量的過勝,體現於目、筋、易怒等。

C、   能量聚於脾胃部位,將影響脾升清、胃降濁的功能活動力,體現於口、肌肉等。

D、  能量聚于淤滯於中焦,將影響膈膜動力向上推動膻中,進度影響上焦能量通達于外焦。

 

當能量長期積聚於中焦,將從原本的病症引發出其它的病症來。例如:

能量聚於肝膽部位的能量,過多能量將造成肝(木)乘脾胃(土),脾胃受到肝臟部位的壓制下,只好侵入我克空間區域,是為土乘水;也有可能積結於脾胃部位。

脾胃在肝過度的克制下,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,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。換言之,肝膽部位能量過多形成淤滯時,首先影響脾胃功能活動力。由此看來,脾胃能量的出口,在於肝。

積聚於脾胃部位的能量,過多能量將造成脾胃(土)乘腎(水),腎臟受到脾胃部位的壓制下,只好侵入我克空間區域,是為水乘火;也有可能積結於腎臟部位。腎臟在脾胃過度的克制下,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,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。換言之,脾胃部位能量過多形成淤滯時,首先影響兩腎功能活動力。也就是說,兩腎能量的出口,在於脾胃部位。

 

傳統醫學雲:「中焦如腐,腐者腐熟之意。」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體悟到,中焦之腐,必借助細胞撞擊之力,上部有可宣之空,下部有可動之力,中部才能腐熟焉。膈下之空,乃為中下二焦細胞活動之生機。

 

  1. 下焦

 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無法順利越肩過背,除積聚于上焦部位外,將累及中、下焦能量的向上推動力。上、中焦在能量出口受阻的情況下,除積聚於上、中焦部位外,將超越正常生理動力,另尋其它路徑的出口,如五行之「相乘」,是其能量出口的路徑線。

 

當能量積聚于下焦部位,將引發下列不適症狀。

A、  能量聚於兩腎部位,將引發兩腎部位能量的過勝,或體現於耳、骨等不同程度的症狀。

B、   能量聚於會陰部位,將引發下腹部的脹滿、不適,或各種男科、婦科疾病等。

 

能量聚於兩腎部位的能量,過多能量將造成腎(水)乘心臟(火),心臟受到腎臟部位的壓制下,只好侵入我克空間區域,是為火乘金;也有可能積結於心臟部位。心臟在腎臟過度的克制下,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,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的異常。換言之,兩腎部位能量過多形成淤滯時,首先影響心臟功能活動力。也就是說,心臟能量的出口,在於兩腎部位。

 

傳統醫學雲:下焦為“瀆”,是物質與能量調節之地。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體悟到,肛門(大便)是物質排出之口,是腹前調節之門,解三焦之實。小便是能量調節之地,是背部空間調節之門,是肺(金)與腎(水)的調節。故為“瀆”。

 

  1. 外焦

外焦位於太陽區脊背的內側,內則聯繫三焦,既是三焦出入大通道,更是推動三焦生化功能的動力。也就是說,外焦是為三焦能量的出口,也是細胞開合運動、陰陽變化及經絡傳輸及五行能量的運動變化時,能量的出口處。

傳統醫學講任督二脈,提出「任脈統諸陰經,督脈統諸陽經」的論點。《人體空間醫學》講公轉暢通,則健康矣。公轉將任督二脈相貫穿在一起,可稱之為陰陽一氣也。換言之,將任督二脈相貫穿在一起,公轉暢通也。

任督二脈相交點,在口腔與會陰。

任脈與督脈交叉於口腔的空間,因此,古修煉家將舌抵上顎做為養生法則,便是掌握了能量運行的過程中,任脈的壓力一定要高於督脈的壓力,才能正常的達到陰與陽交,如此一來,才能使任脈的能量,運行至督脈。

督脈與任脈的相交,在會陰區域的空間。因此古修煉家通過提會陰,緊縮穀道的方法,其目的是鬆弛會陰區域的空間,説明督脈之能量順利的越過會陰部位空間,轉運到任脈的能量。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不僅認識到任、督二脈相貫穿的要領,同時四焦在運行的過程中,減少會陰部位的壓力,並增強尾閭部的壓力,任、督二脈才能相貫穿,公轉才能暢通。增強尾閭部位壓力,便是增加外焦區域能量的運行,行有助於化,唯有如此,才能確保公轉的暢通。

增加外焦區域能量的運行,除增強尾閭部位壓力外,上焦能量是否順利越肩過背下行之,是為關鍵。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發現到,右肩胛與尾閭部位,是三焦入出外焦的門戶,也就是說,右肩胛扮演了入海歸源的樞紐,三焦能量的出口,在於右肩胛,因此,應降低右肩胛壓力,才有利於三焦能量注入于外焦。尾閭部位則是外焦出入三焦的門戶,所謂的百川同源同出一脈,百川入海歸源,將各細胞群體所輻射的能量物質,通過兩肩胛注入太陽區域空間,並在公轉的帶動下,通過尾閭注入到會陰,回到生髮能量的源頭,是以能量周流不息。

 

傳統醫學雲:下焦如瀆,中焦如腐,上焦如霧。

《人體空間醫學》還提出了:「外焦如化」之論點,唯有「下焦如瀆,中焦如腐,上焦如霧,外焦如化」才是人體之正常功能。

 

  1. 四焦

通過近五十年臨床驗證,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將引發中、下焦不同空間及程度的病症。病症的傳導,也是通過了能量的出口轉移所致。因此,疾病,往往不是出現單一的症狀,所有的疾病彼此間,也都有共同的症狀,症狀有時則體現為受到“乘我”能量的衝激所致,並非致病因素。《人體空間醫學》因此總結出 “不問病名,參考症狀,尋找病因”的臨床診療方法。

在臨床治療中,經常發現當脾胃能量淤滯、積聚不通,體現於腰酸、腎臟不適的症狀。也就是說,病因在於脾胃能量淤滯、積聚不通,而非臟腑。之所以體現於腎臟,因腎臟能量出口,在於脾胃。

脾胃又是肝的能量出口,因此,生完大氣後,吃不下飯。

肺也是肝臟能量的出口;因此,感冒容易引起肝炎。

肺部與心臟能量出口,在於背,因此,心、肺疾病,往往出現背沉、緊等症狀。肺部不適將體現於右肩胛;心臟則體現于左肩胛。

 

換言之,當上焦能量出口受阻,將引發中、下焦不同空間區域及程度的病症。病症的傳導,也是通過了能量的出口轉移所致。在公轉路線上,心、肺位於上段,右肩胛是三焦能量入出外焦的門戶,膻中動力則有助於上焦能量越肩過背。尾閭位於公轉下段,是外焦能量出入三焦的樞紐。因此,右肩胛、尾閭部位與膻中是公轉暢通的關鍵部位,也是臨床治療的重點部位。

 

同時,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,癌症的轉移是有一定規律性的,這種規律性與能量運動的特點密切相關。人體內部能量總是從高到低運動,能量高的向能量低的運動。中醫所稱“我侵”和“侵我”,五行中相生、相克之關係,均與能量運動的特點密切相關。同時,人體能量的總體運行遵循公轉路線,所以癌症轉移的方向與公轉路線的方向一致。臨床可見胰頭癌轉肝,直腸癌轉肝,胃癌轉肺,肺癌轉胸椎,多發性腫瘤的轉移也是遵循這一規律,而沒有逆向轉移的。也就是說,不管是能量運行的出口、轉移,均是外焦與下、中、上四焦,公轉運行的相互循環系統而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n9224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